“堵漏”也是技术活 科技发展公司整治隧道病害 确保安全顺“隧”
秋夜渐凉 子夜时分
在地铁隧道深处 3米作业平台上
如注的渗漏水从工作人员面前落下
只见他仰面举起冲击钻 对准钻点
任凭泥水拍在脸上、身上
眼神却依然坚定的顺着头灯照射的地方
目光如炬
……
打破夜晚沉寂的
是轨道交通隧道病害综合治理工作
看似简单“堵漏”的背后
是确保地铁线路安全顺“隧”的技术活
南水北调工程通水以来,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京水资源短缺的局面,地下水位已连续6年持续回升。然而,地下水位上升在缓解用水压力、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,也给地下构筑物带来了不小的影响。据悉,目前北京已有300多公里的轨道交通线路正在被地下水覆盖,隧道结构渗漏问题时有发生,使得地铁运营安全存在风险隐患。
近年来,公司隧道工程事业部坚持不懈进行科技创新,通过扎实全面的技术积累,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运营期隧道病害快速治理技术体系,研发的“运营隧道结构典型病害快速综合治理技术”已在国内多个城市和地区进行了成功应用。带着这项研究成果,隧道工程事业部承接了北京市首例运营地铁结构维保项目,负责北京地铁大兴机场线、燕房线及19号线的结构维保工作,同时也承担了地铁1号线、2号线、房山线、9号线等多条地铁线路的渗漏水专项治理任务。
当忙碌一天的人们渐渐入睡,当最后一班地铁停止运行,项目部迎来了渗漏水治理短暂的“天窗期”。头戴安全帽,脚踩绝缘鞋,身背安全绳,扛起脚手架……今晚,他们要步行1公里,前往隧道深处的漏水点。“今天这个漏水点算是近的了,走个5、6公里是家常便饭,堵漏不光是技术活,更是体力活。”项目负责人陈宏超介绍道。在幽暗的隧道中,除了脚步声,水流的声音逐渐清晰起来,我们距离漏水点越来越近了。
“渗漏水治理不是哪里漏就堵哪里,堵水、封缝只是表面现象,只有查明水源及渗漏原因,才能有良好的治理效果。”顺着项目负责人陈宏超手电的光线,我们一路先后看到了墙面洇湿、点状滴水、股状涌水等现象。据他介绍,当发现渗漏现象时,项目人员会根据结构和环境不同,尤其是要满足治理后2小时内地铁正常运营的特殊要求,选择抗振动、快凝早强、耐久性好的系列特种材料,通过背后填注、结构修复、表面处置等多种工艺组合的综合手段进行针对性治理,做到由外而内,全面治理。
当手电光线逆着水流,从地面一路查看到拱顶,陈宏超确定,今晚攻克的目标就在这里。在采用微创探查技术察看、分析变形缝渗漏部位缺陷后,对施工工艺进行了优化。先采用深孔注浆,从结构背后阻断水流通道,再清理变形缝内部,填充柔性防水材料,形成新的防水层,真正做到对“症”下药。随着工作人员拆除接水槽、布孔、埋管、注浆等一系列工作的进行,水流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一点点消失。
“对于地铁渗漏水治理来说,最难的是我们要与时间赛跑,除去进场和撤场,留给干活的时间不到2小时,精准分析、快速治理是任务能否圆满完成的关键。”陈宏超一边给治理后的变形缝做最后的检查,一边指挥工作人员迅速清理现场,他们要在“天窗期”结束前,回到站台。虽然大家都已灰头土脸,但脸上还是洋溢出充满成就感的笑容。
据悉,北京市轨道交通隧道病害综合治理工程将持续到2023年底,科技发展公司隧道工程事业部将用实际行动践行责任与担当,全力守护地铁安全运营,保障人民群众出行平安。